——首都文艺界专家谈《十品村官》
编者按:2002年11月,国家文化部为迎接党的十六大的胜利召开,决定从全国选调13台优秀剧目晋京演出,盐城市淮剧团创作演出的《十品村官》入选晋京,在民族文化宫演出。演出受到首都观众和戏剧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并为此分别召开座谈会,本座谈纪要即根据座谈记录摘要。
李庆成(中国儿艺剧院副院长、评论家)
盐城市淮剧团已是第二次进北京了。记得96年的时候,我看过《鸡毛蒜皮》。当时我们在沙滩座谈,《中国文化报》还约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有意思、有意义的一出好戏》,专谈《鸡毛蒜皮》。昨天看了《十品村官》,我觉得这是又一出有意思、有意义的好戏!这出戏延续了《鸡毛蒜皮》的风格,轻松活泼,如释负重。从生活中发掘人物,从人物出发编剧本,很有意思。情节很生动,生活气息很浓。贴近现实时代但不牵强附会,语言幽默俏皮但不轻浮。田来顺这个人物一下子立起来了!比如他去讨债,他想了个办法用了一块标语牌;狐狸流产,他也想了个办法来解决,就是把机场噪音录下来,让母狐由轻到重、由远到近慢慢适应,也挺有意思。田来顺和小月、李彩珠之间的情感纠葛,我认为目前的呈现很不错。李彩珠有一个解释:“有情人未必有缘份”。这是一种新的恋爱观,不见得有情人都成眷属。彩珠很大方,她是从农村进入都市,又从都市回到农村的现代知识女性嘛。当年田来顺又是赠镜子,又是题诗,但我不一定同你结婚,情是情,缘是缘。情感是精神行为,婚姻是社会行为,在这方面作者把握得很有分寸。田来顺不必要在小月和彩珠两人之间折腾来折腾去,也不要旧梦重温,那是老套子。现在这样的处理倒是有新意的。其他几个人物,比如支部委员徐干娘,挺把自己的官当回事,又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她很认真,喜剧色彩很浓。谭半夜、六妈的喜剧性都很强。我想,在“有意思”上肯定没问题。有意义就甭说了,它反映了我们当代农村的变化带来人的心理流程的变化,看到了苏北农村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这几个演员的表演确实炉火纯青啊!现在,你们抓住“村官”搞了几部戏。希望你们继续搞下去!观众会喜欢,尤其是像这样,六个演员一台戏,很适合在农村演出。
王蕴明(中国剧协)
昨天看了《十品村官》,总的艺术感受我用八个字来概括:活泼清新,轻巧灵动。我特别要强调的有三点:一个是情趣特别突出。看得出作者对李渔的编剧法深有体会。李渔特别强调“情趣”,“情趣”二字作为编剧,特别是作为轻喜剧来讲,是它的灵魂,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没有情,只有趣,个戏就显得飘浮,缺乏厚重感;只有情,而没有趣,个戏就缺乏灵动。这个戏既有情,又有趣,所以既灵动又厚重,这一点很突出。这个戏写了情,既有恋情,又有长辈对晚辈的亲情,还有邻里乡亲的乡情。这种情写了一个生活的断层,比较全面,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面貌。第二点,有趣。这个戏所有的人物都有趣,都没那么呆板。田来顺、那个老革命“徐干娘”、谭半夜、六妈、彩珠和小月这几个人物都有趣。这个“趣”跟“闹”是两码事。有些戏“闹”,喜不起来愣要你去乐,那种喜是外在的。而这个戏情节本身、人物本身就让你感到有趣。“情”“趣”结合得这么好,情趣表现得比较充分。第三点,演员表演舞蹈化,这也是过去我们追求多年的戏曲化。《十品村官》的演员形体动作规范化,和语言的趣味、人物的趣味、情节的趣味、动作的趣味结合得非常好。而且舞蹈很充分,整个舞台全部动起来,不是外加的,而是戏本身特有的,由人物、情节自然生发出来的舞蹈化。现代戏可以做到生活化,但要做到戏曲化、舞蹈化、规范化是比较难的,这个戏做得比较好,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轻喜剧。
薛殿杰(中国舞美学会顾问、名誉会长)
《十品村官》全剧的舞美是浅色调的,搞得很明快,很清新,没有沉重感,与戏剧的风格、演员的表演是统一的。灯光也配合得不错。这种明快使观众看得不累,很舒畅,很简洁。特别是两边的装饰条,色彩很明快,很有现代感,拉近了与这个时代的距离。特别是流动的平台,一方面保持全剧的连贯性,同时跟戏也结合在一起了,加强了舞台的流动感,为演员的表演提供了空间。后面的背景不是写实的,给观众留出想象的余地,而且有地方特色,有地域特色,水乡的特点很明显。
黄维钧(中国剧协艺委会副主任)
市场是块试金石。这个戏能演600多场, 确实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肯定是一个好戏。虽然写的小人物,但时代气息浓。其中涉及到一些重大矛盾冲突,比如脱贫问题、集资问题、养狐、科技致富、来顺跟徐干娘的矛盾(权力交班)等等,这些如果用正剧来处理,也可以写得很凝重,但在这个戏里,作者却是另辟新径、出奇制胜。这是一部生活喜剧。根据剧种特点、剧团实际、观众需要,搞这么一台生活轻喜剧,很好,而且达到目标了。事件虽小,但细节很讲究,人物之间的勾连,用线很细,处理上很有自己的长处。喜剧对不同的题材要求是不同的,当然是越深刻越好,但它跟正剧不好比对。按照雨果的观点,人类最早的是悲剧,然后是正剧。把滑稽戏引入中国戏剧,这是滑稽戏对中国戏剧的一大贡献,这才有了喜剧,这是戏剧的一种进步。喜剧反映的矛盾,当然是越深刻越好,越丰富越好,但不要损坏喜剧的风格,如果损害喜剧风格的话,不如不深刻,不丰富。田来顺当组长,完全是因为他讨债讨回一群狐狸,所以他走不掉了,只好留下来当组长。他的思想逻辑、情感逻辑,都带着一种时代的特点,实际上是一个新农民的形象。他的观念,他跟小月、彩珠的情感纠葛不落俗套。他对彩珠,不回避过去的情感,而且不加掩饰自己的好感。彩珠很漂亮,有知识,有文化,又有能力,加上过去还有这么一段旧情。小月心里头打鼓这也正常合理呀。就是来顺后来有一天爱上彩珠也不奇怪呀!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群新农民,很真实。时代感通过人物表现出来,很清新,很风趣,很生动。这出喜剧的品味是比较高的。这个品味出自人物,出自人物关系。这个剧团一看就是有演现代戏传统的,所以他们演现代戏一点不成为负担,演得非常驾轻就熟。舞台上充满了动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一片绿色的生机。
谭志湘(中国少数民族学会会长)
看过这个戏后,我谈三点感受:第一,这个戏的时代感很强。反映上个世纪末、这个世纪初,农村改革致富,把知识提高到一个显著的地位。具体反映在李彩珠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我觉得李彩珠这个形象在目前舞台上是不多见的。她是个农大毕业生,养狐专家,她来到养狐场,第一个戏剧动作是要花六万块钱买下这个养狐场,不行的话,她就提出合作,要求以技术入股还要控股。这不是自私,不是商人的投机,它表现了时代的精英的经营智慧,表现了当代的一种思想意识。她深夜赶赴田来顺的狐场,不光是为了帮助老同学抢救流产的母狐,而且要积累病例撰写学术论文。这就是带着现代青年人的一种显著特点,即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在当代戏曲舞台上是很少见的。它反映了当代知识青年的开朗、开阔,思想上符合实际。她既现实但不自私。既有知识女性的品位但又不做秀,显得非常可爱,非常可信,让人亲近。这个人物应该给予比较高的评价,给予重视。第二点,在传统戏里我们相当讲究行当的搭配,讲究浓淡相宜,而这个现代戏也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是相当不容易的。现代戏的丑角很难写,写得好、写得有特色更难。这个戏中,“六妈”这个角色基本上可以归入“丑婆”的行当。一谈到“丑婆子”,我们就很容易想到高甲戏中的丑婆子,想到川剧中的丑婆子,而现代戏中的“丑婆子”的确是不多见的。这个戏写得和演得都比较好,她总是那样想当然,搬弄是非,身上有许多封建迷信、落后的、陈旧的东西,但在分寸上把握得却是那么好。对这个人物的嘲讽和批评出自善意。这个人物虽然讨人嫌,但是并不可恨,而且还有那么可爱的一面。就因为她这种丑中见美达到了一种审美的高度,这才是很不容易的。第三点,这个戏里有六个人物,作为观众来讲,这六个人物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又很不容易了。有时候,一出戏很多人物,但留下印象的或过了一段时间还能让你想起来的不多,也比较难。田来顺那种农民式的狡黠、智慧,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小月那种农村女孩的清纯,谭半夜,民办教师当了一辈子,过去一直谦让没转正,退休后还辅佐老伴,带领村民们日盘夜算奔小康,这种人物关系也是很独特的。徐干娘这个人物在审美上给了我很大的愉悦和满足。我认为整个戏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审美境界。
王安葵(中国艺术研究院原戏研所所长)
这个戏生活气息非常浓厚。这些人物都是群众非常熟悉的,活灵活现的。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剧作家和演员都是怀着对这些人物热爱的态度去展示。正面的形象不用说了,都很可爱,包括刚才大家提到的有缺点的人物,也是表现的非常真实、可信,都有它可爱的一面。像徐干娘,这类人物很容易让人想起马列主义老太太,但是她跟马列主义老太太完全不一样。虽然是个组长,但是很拿组长当回事,这是很可爱的一种品质。有时候觉得她也挺可笑。她是这么忠心耿耿的,使人肃然起敬。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六妈这个人物,见到过很多。这样的人搬弄是非,唯恐天下不乱,老是想弄出点新闻来,但也不特别可恨,是老百姓很熟悉、很喜欢的一些人物。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群众、跟群众有非常密切联系的作家、艺术家才能够创作出为群众所熟悉、所喜爱的戏。导演很高明,整个一台戏从头到尾非常灵动。在这个戏里,戏曲化不是故意的,让人感到是一种刻意的追求。这种戏曲化,让人感觉是与生俱来的,觉得这个现代戏非这样戏曲化不可。
姚 欣(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副会长)
这个戏正象刚才许多同志说的,生活气息很浓,时代感很强,喜剧特色非常鲜明,舞台呈现的戏曲化比《鸡毛蒜皮》更有特色,已演了600多场,轻松愉快,群众很欢迎,是一出难得的好戏。昨天我看了一部农村题材的电影,《父老乡亲》那是一个非常沉重的题材,晚上又看了一台农村题材的轻喜剧,这两台戏前者凝重,后者轻松,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农村生活。《十品村官》是继96年《鸡毛蒜皮》进京之后,这个团搞出的又一部以村民小组长为生人公的糸列剧,实在是不容易。这个戏的时代感比《鸡毛蒜皮》更强,和现实生活贴得更近,表现的生活面更真实。既轻松愉悦,又受到启发。刚才许多同志说了不少好的意见,我没有什么新的意见。这个团在江苏县级剧团中,搞现代戏是非常有成就的,常年在农村基层演出,从田头演到城市,直至演到首都 舞台。出了《鸡毛蒜皮》这样的好戏,现在又继续出《十品村官》这样的好戏,搞出一个演出就是几百场,我对这个剧团非常敬佩。
曲润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这是我今年最后一个季度开场看的第一个戏了。第六届艺术节时,我看了一批江苏的好戏,这个戏是艺术节上看的最后一个戏,当时叫《来顺组长》。这次通知看这个戏,我就首先问是《太阳花》剧团还是《鸡毛蒜皮》剧团?一听说是《鸡毛蒜皮》剧团。我想这个《十品村官》一定是那个《来顺组长》。看了以后觉得果然是。把狐狸和女人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像《聊斋》一样地在台上演出,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还写了一首诗,叫“当代聊斋新出台,讨债讨回狐狸来”。作者想得非常怪,而且非常有意思。昨天看了以后,觉得比上次更默契,磨合得比较好,比较细致,比较成熟。这个戏也和上次《鸡毛蒜皮》一样,六个演员一台戏。这样的戏现在是不多的。我昨天担心,这个戏是不是改出“狐狸”来了,就像六妈说的,弄出个大仙来,舞蹈一番。如果这样就没有意思了。所幸的是没有狐狸,没有舞蹈,而是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唱、他们的表情、他们的言语说狐狸,有的害怕,有的厌恶,有的保护等等,全都围绕着狐狸,而狐狸一个也没有上场!写了人,写得充分,几个演员演得十分精彩,几个老演员,尤其精彩。看了六妈,我就想到赵丽蓉,演得非常精彩,又不是农村那种非常令人讨厌的老太婆、包打听。徐干娘是个马列义义老太太,她垂帘听政,又时时操心,担心来顺不符合她的意,走反了,处处保护他。她觉得,我说来顺不好、批评他、骂他,别人不能说他不好,这也是这个老太太的特点。还有一点非常突出的,它的戏曲的特点非常突出。特别表现在它的音乐上。音乐唱腔从一开始到结束,都在节律里,这是戏曲的特点,也是这个剧团的特点。过去一提到盐城市淮剧团就想到他们的《鸡毛蒜皮》,现在再说这个团,就会想到《十品村官》。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村官,他也想到为大家服务,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三个代表”就是要从基层开始。如果基层没有“三个代表”,你上边喊也是空喊。只有基层有了为人民办事这个新的思路,他才能够真正体现时代的精神。
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
这个戏给人的审美感是积极主动的,不是被动的,很难得。当然,戏剧的形式、风格是多样的,但像这样的风格、题材、形式,基层的农民、老百姓肯定是喜欢的,特别值得提倡。我看这个戏就想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生活与技巧的问题。只有丰富的真实的生活,才有可能替代一些创作技巧。养狐狸可能生活中很多,但把它跟女人村联系在一起,这里面就有一个思想与技巧的问题。主要人物来顺跟人家去讨债,拿着一块牌子,在这个特定的戏剧情境里很真实,没有生活也是不行的;来顺受到李彩珠的启发,决定自己养狐狸,这本身并没有悬念,但紧接着来了个狐狸流产——飞机起飞的声音使狐狸受惊流产,这就是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他才有了这些戏剧的形式和独特的技巧。人物的语言恰到好处,细节充满幽默的因素。只有丰富的生活,才产生这种技巧。第二个问题,就是现代题材与戏曲的形式问题。淮剧这个剧种,基本上还接近自然生活形态,不像一些古老的剧种。看了这个戏,它完全就是一个戏曲。你看他们的表演,从开始到结束,始终在韵律之中。都是在一些虚拟的、协调的节奏中完成的。看得出一些戏曲引起的东西,但又没有一点脸谱化的痕迹;既感到自然,又是戏曲所特有的,这一点尢其重要。《十品村官》这样的戏能做到这样,值得借鉴,值得学习。还有一个,我觉得这个剧团了不起,一个县剧团,出了一个《鸡毛蒜皮》就了不起了,但是接着又出了一个《十品村官》就更了不起!出了又一部非常有意思而且非常有意义的好戏!这样的基层剧团在全国如果有十几个就实在了不起了。我从内心里钦佩这个来自江苏的基层剧团。
黄在敏(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创作中心主任)
这个戏最大的优势就是很生活。事很生活,人很生活,人物关系很生活,语言很生活,还有就是思想很生活。尤其是这最后一点,很不容易。我们创作的时候,往往在表层是生活,但是在思想上一提到生活,就马上扳起面孔做学问,把全部的生活气息破坏掉了。这个戏的作者也好,导演也好,在开掘这个题材的时候,始终把握生活这个本。不仅仅是生活的表像。思想上也始终保持一种鲜活的气息,这一点确实很难得了。从导演的角度看,导演也是很有生活的。对这个戏整个处理,对人物关系、人物舞台行为的开掘,都是建立在浓郁的生活基础上的。包括有些程式的运用,也是从人物本身出发设计。特别是骑自行车那段,后边三个人之间的背唱,这些场面的处理,从本质上抓住了戏曲的特点。同时利用音乐来渗透,来覆盖全剧。从整个演出来看,主要是用音乐来解决和表演之间的关系。演员的形体动作保留生活气息的同时,每一个动作强化了戏曲的韵律,这一点做得非常好。程式是什么?程式就是音乐和舞蹈,动作和音乐结合起来,发生变异,才会出现这种程式。在这方面这个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王敏(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戏剧系主任、教授)
看了演出,又看了说明书,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生机勃勃的、深受群众欢迎的演出团体。在我们共和国的首都,在中央及省级艺术院团云集的地方,突然看到这么一个县级的小团来演出,而且带来了这样鲜活的信息,我觉得是令人振奋的。我就想到戏剧的生活命力这个问题。老百姓是非常喜欢这场演出的。这台戏既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又能登大雅之堂!这次能来民族文化宫演出,事实上就证明了这点。600 多场的演出,雄辩地证明了这个戏深受基层群众、广大农民的欢迎,同时像我们这样看戏总是挑人毛病的特殊观众也得到了审美愉悦。这几年,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了反思的戏剧,灵魂搏击的戏,悲剧、正剧,整夜的灵魂拷问,这是必要的。但是从灵魂拷问中,我一下子回到了天然的、农村的生活,我感到非常轻松,对生活充满信心,越发地感觉艺术多样化、风格多样化的必要。《十品村官》的演出,好似给首都剧场里吹来一股南方的、农村的、改革开发的清新的风。就像小桥流水,像听一首山歌,特别亲切。剧本写得好,尤其是唱词写得美,写得机智。喜剧独特的结构很诙谐、很机智、很轻巧,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剧本在框架上、结构上,为二度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导演驾驭一度创作非常顺畅,非常有生活气息。难得的这六个演员驾驭这一台戏,演员以自己巨大的热情,对编导的要求完成得比较出色。
金桐(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主任)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戏。说它实实在在,整个戏从剧本到舞台呈现都是很完美的,是我近一段时间看戏以来少见的一出好戏。首先,我觉得剧本的作者对整个创作是非常见功力的!它主题比较鲜明,写了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执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大战略思想,写了农村的变化。非常可贵的是,它并没有干巴巴地拎这个主题,而是把它非常巧妙地裹挟在很富有幽默感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情节之中,体现在六个非常富有性格化的人物之中,让它逐步展示出来。这是剧作家非常有成就的一点!从剧本到导演,把握轻喜剧这一风格非常严谨。比如这里写了一个民办教师,是干娘的老伴;一个是党的基层的老领导,开口闭口我代表党。其实我们一听就笑了,五十多岁,本来就不是很老,拿着个拐棍横来横去,就有在农村里一种绝对权威的感觉。我没把拐棍看成是支撑身体的一个道具,而是一种暗喻,一种有意味的象征。我觉得这老两口,一个党外,一个党内,关于党内党外这些台词很有幽默感,而且也很适度,它没有越格,没有不恰当,很自然,看了让人很有嚼头。
李春喜(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
这个戏寻找自己的定位非常准确。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的框架。在民间文化里,狐狸代表美丽的、有风情的女人。写一个女人村里唯一的这么一个年轻、长得又讨女人欢心的男人,搞来了一群代表着风情万种的漂亮女人的一群狐狸,然后和这一群妇女发生一连串的矛盾冲突。这样一个基本的构架,它就一定拥有老百姓,老百姓就愿意看。很通俗,很平易。反映了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在追求致富的路上,他们的快乐、烦恼,他们的努力,他们的成功和失败。这就是又有意思又有意义而且又很有趣的故事。第二个,是在艺术风格上。这是一个带有一定抒情色彩的喜剧,这本身包含了我们对某些演员、某些角色表演的一些认同。这样一种喜剧,它既表现广大农民在追求致富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纠葛及感情的美好,它没有搞得悲悲切切;同时我也非常欣赏剧作家的富有喜剧情趣的语言,轻松幽默,带有适度的调侃和讥讽,增加了这个喜剧的魅力。我认为,至少近十来年我们这一个历史阶段是一个喜剧的阶段,是一个平民的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喜剧。我们可能要求艺术更深沉,更富有哲理性,但在这同时,不得轻视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审美情趣和需要。还有就是它的叙事方法,或者说结构,非常简单明了,不玩深沉,不玩花样,就这么顺顺溜溜地讲下去,也是非常适合老百姓的口味。
赵景勃(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
《十品村官》的成功确实有很多值得总结的东西。第一,确实应该祝贺一下这个作者。作者非常成功!看他的简历还写过小说,他本身写的东西比一般的戏容量大,信息量大,饱满。作者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上,给我们很多启示。几组关系组合使得这个戏比较丰富。既有改革和前进中的困难的关系,也有党和政的关系,甚至还有前任和现任的关系,爱情的纠葛,几种关系组合得非常好。如果消掉了其中一个的话,都会有损于这个戏的份量。因此这几个关系的处理,一是相互交叉,二是相互映衬。这两点做得非常巧妙。值得总结的第二点,是这个戏的语言非常有趣,而且是提炼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用得非常好。比如把“历史遗留问题”移到爱情上,小题大作的语言移位。还有一些生活中喜剧性组合的语言,比如说“南蛮北侉,形成杂交优势,对下一代有好处”,时代感很强,语言功力非常深。三是导演确实很见功力。整个戏清新、贴近生活,这两点最为突出。满台清新、贴近生活,观众几乎没有疲惫和等待的感觉,基本上是在饶有趣味的状态中看完了这个戏。
朱文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原院长)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戏。好在什么地方呢?一是与时俱进。说它与时俱进,是指这个戏从内容到形式,它不仅是贴近生活,反映了现在农村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而且在舞台上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虽然是演给农民看的,但我认为,这个戏照样可以演给城市观众看。第二点,以人为本。现在好多戏是见物不见人,满台的布景、满台的人海战术加钱海战术,拿钱堆。现在戏剧不是一穷二白了,钱花得太邪乎了,上千万的往里堆。是不是这种戏就能留得住?我看未必,非常可悲。我认为这个戏只有六个演员,不是说非得六个人不可,编导把精力集中到戏上,做到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第一是演员,是“演人”,把人物演出来;第二是“人演”,台上的中心是演员,发挥演员特色。第三点,弘扬特色。这个戏好就好在它仍然是戏曲,不是话剧加唱。另外一个,特别突出淮剧的特点,既是戏曲化的,也是剧种化的,这个特色非常明显。第四点,就是趣味性。这是我们编新戏时不太注意的,往往理性有余,趣味不足,忘了插科打诨。解放后,好像插科打诨变成了某种贬义的,我觉得这是不对的,应该要强调这个东西。老百姓,甭管是知识分子还是农民,都要娱乐,都要开心。插科打诨是要品味高的,不是低级趣味,你就应该继承这个东西。第五点,还戏于民。这个戏真正是老百姓的戏。当初,张庚老师提出“还戏于民”,我们觉得是很对的。戏是给老百姓看的,是民间艺术。我们不要单纯地搞所谓高雅。他们能做到这一点,真正让老百姓爱看,又通俗,雅俗共赏。
姜志涛(《中国戏剧》副主编)
前一段时间一直看部队的戏,都是正剧。一下子看到这部生活喜剧,特别喜欢!最大的感受是朴实无华,剧本朴实无华。不是弄那么点小事故作高深,拷问呀、反思呀等等,这是最让人累的,最让人着急的。观众那么喜欢这台戏,就是因为她朴实无华。你如果玩深沉,观众早走了。我们关注喜剧,不能叶公好龙。你看的时候喜欢,完了一到评奖,就觉得它不登大雅之堂,说是给农村观众看的什么。现在“二人转”成沈阳的一个“点”了,“二人转”过去在农村演,现在它杀入城市,场场爆满,成为一个旅游项目。说明这种风格样式的戏是有观众、有市场的,我们应该格外地关爱。《十品村官》演出了600多场,说明了观众很喜欢!昨天晚上在首都民族文化宫舞台上的演出,同样也得到了戏剧专家的喜欢。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
廖奔(中国剧协党组书记、秘书长)
这台来自基层、反映农村生活的舞台轻喜剧,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它的艺术成就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在农村舞台上演出过600多场的戏。 拿到北京来,它没有专门为北京的观众,特别是为我们这些戏剧专家来进行包装。我们看的时候,还是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和视角上来看这个戏。就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戏就是相当成功的。包括一些喜剧性的语言、情调夸张的表演,它既能在城市演出,让雅座阶层看,又能拿到农村田头去,为农村的观众演出。这台戏做到了雅俗共赏。编导和演员掌握喜剧的度很不错。当然,我们不仅仅是去适应农村观众的口味就够了,我们还有提升观众的审美品味、趣味的任务。这一点,《十品村官》做得就比较好!这样的喜剧,看的时候让观众笑,回过来再回味的时候,又有一点值得咀嚼的东西。有趣味、有意思,又有价值。一部反映当代生活的轻喜剧,能够做到而且已经做到这一点,的确相当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