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6年1月,第五届加速省淮剧艺术节在盐举行,盐城市淮剧团新创作的大型现代纪实淮剧《秋天的思念》参加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了本届艺术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评委会的专家们十分投入地对《秋天的思念》进行了热烈评议。
汪人元 (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研究员、本次座谈主持人): 昨天,我们看了一场非常感人的好戏。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大型纪实淮剧《秋天的思念》,是一部将使命意识变为文化追求的成功戏曲,也是一次舞台艺术和美学理念的完善结合。正如该剧的艺术刘监刘旭同志所寄语:注重先进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刻画,求真情,求朴实,求明朗,求晓畅。也正如该剧的编剧陈明同志所言:这是一次艰苦的探索……我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看过这部戏后,我一直在思索,不停地思索着,因为它激动了我,感动了我,也震动了我,给予我很多启迪。有些课题我虽然还没有思考透,但我已经到了不得不说不吐不快的地步。等各位评委发表完各自的高见之后,我再发言吧。现在,关于《秋天的思念》座谈评议正式开始。 刘俊鸿 (江苏省剧协主席、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 秋天的思念,冬天的收获,意外的惊喜。去年8月底淮安剧本通稿会期间,这个戏连个影子也没有,想不到时隔两三个月,从采访、编创、排练、演出,一部大戏就搞出来了。第一次舞台呈现就如此鲜亮、流畅,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成为多年来戏剧舞台上表现真人真事的艺术作品之中的姣姣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给了广大观众一个意外的惊喜。盐城市淮剧团虽则是一个县级剧团,却是争金夺银能获文华大奖的特殊群体,全团训练有素,不断创新,《秋天的思念》就是一个例证。陈明同志更是了不得,有思想,有追求,有功力,有实力,是个有名的戏篓子。那天在亭湖区,盐城电视台采访我,我就讲过:陈明是个戏篓子,有很深厚的功力。我所说的戏篓子,是指作者对生活的积累和创作的功力,不仅仅说他会编故事,会讲笑话。如果你不具备超越常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素养,你再会编故事讲笑话,也写不出好戏,成不了戏篓子。昨天演出的《秋天的思念》,就显示了剧作者的功力和张力,体现了剧团的整体实力。 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要努力表现先进时代和先进人物,歌颂新人新事。然而,有人对此提出异议和批评,有的竟然讲得很刻簿,这是极端错误的。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努力表现先进时代,表现先进人物,理直气壮地支持、扶持歌颂新人新事、歌颂英雄人物的优秀作品。同时还要引导,引导作者去深入生活,很扎实地深入生活。这就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实际上,没有深刻的思想基础,就没有戏剧创作的艺术提高。怎样选择素材,构建什么样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在两个小时之内体验英雄,受到感染?我认为,关键是要选取能打动人的题材,将观众带到英雄人物的内心深处,这是第一。 第二,关于人物。按照艺术规律,戏剧要有戏。舞台艺术着重塑造人物,要在戏剧的情境当中塑造人物,要选择有戏剧性的情节。从戏剧性的变化当中来牵动观众受到启发,受到教育,甚至受到一种艺术审美的娱悦。我们看过的好多戏,它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它写的第一场先进人物同最后一场的先进人物,人物命运没有发生变化,第一场讲一个先进事迹,第二场讲第二个先进事迹,是那种冰糖葫芦式的,好事都串起来。串归串,但要让人物命运来牵动人才会感动人。《秋天的思念》成功之处,就是汤稚鸣的命运牵动了观众。舞台剧要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主题,就是说,你要通过两个小时讲的故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有情感的人。有许多观众看过了《秋天的思念》后跟我们讲,这样的干部太少了,这个戏好。昨天,我们厅里的王书记也看了《秋天的思念》,他也认为这个戏搞得好。他也知道,汤稚鸣现在还是个植物人。王书记说,她对这个厂贡献很大呀,这个厂没有她不行啊。有很多写先进人物的作品,表达的方式是新闻报道。目前的新闻报道,报道先进人物已经成了一套模式。比如说,现在写通讯的人,都是学新华社的老社长穆青的《焦裕禄》,认为是经典之作。《焦裕禄》这篇报道,搞得相当活泼,也很有深度。眼下,写先进人物的戏剧作品,有的还赶不上人家新闻报道。很多戏剧作品,往往就是求全,拔高先进人物,说不把调门唱得很高,可能宣传部通不过。但这恰恰是忌讳。戏剧感动人的东西、带动人的东西是在舞台上,越形象越具体,越感动观众。车站上,汤稚鸣在电话里唱:“你也思念我也思念”,这就是感动人的地方。老太太和自己的儿媳妇住在同一个医院里,从见不到儿媳到与她相见,是一个情感的高峰,也是感动人的情节。唱词也很符合淮剧的韵味,她对丈夫说:“自古来情有多大爱多大,汤稚鸣来世仍为你披婚纱”。这就非常感人,比她说多少豪言壮语都感动人。汤稚鸣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黄毛,还不如说是她一种人格的力量对这个人的感召。这就是艺术!她没有给黄毛讲多少大道理,她处理得当,以她的人格力量感召了黄毛。所以在讨论这类作品的时候,你不要唱英雄人物就唱一二三四,不要一来就非常空洞,人物非常概念化。你要讲一些具体的东西,你越具体,越形象,就越能感染人。我认为《秋天的思念》从现在呈现出来的起点就比较高,前景看好,所以,更有待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最突出的,就是演员体现出来的共鸣都很不错,都有很好的表现。 但是,我对唱腔不满足。淮剧界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当然我们欢迎艺术的百花齐放,欢迎多种风格的展示。盐城市淮剧团的风格就是流畅,也很优美,甚至说比较新,比较时代。但是,《秋天的思念》发挥淮剧唱腔的艺术感染力还是远远不够的,音乐显得弱了一点。比如,老太太的最后一段唱,我认为朱桂香唱得不错,比多年前唱得好。淮剧界好多年纪大一点的演员嗓子都倒掉了,这个事情要研究淮剧发声的科学。婆婆最后的一段唱,我认为在唱腔上一定要达到一种冲击力,才会更感染人。这个努力一下,我觉得是不难做到的。唱腔创作也是塑造人物,是为提高整体的艺术效果的。我认为,唱腔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力度,要有“我”的一席之地。这样,《秋天的思念》才可能达到更好的成就和更高的艺术境界。
陈德林(淮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 我很激动!很兴奋。盐城市淮剧团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在淮剧界是一个功臣,特别有特色的是编导,他们家里的,不断地出戏,出好戏,重磅炸弹。第二点,团风好。在舞台上很齐整,实力也很强。现在大气候不好,但是在他们剧团却很平稳,不断地出好戏。盐城市淮剧团有战略意识,老一代下来以后有中一代,中一代上来以后又培养下一代,没有断档的感觉。王书龙就是不同,梅花奖就是梅花奖,功力就是不同。盐城市淮剧团在淮剧界是功臣,他们捧回了很多大奖,留下很多汗水。我是重点分工谈演员的,我就谈一下演员,谈谈我的感受。这一台戏演员演得好,最感人的几场戏足见陈明编剧的功底。与众不同的地方,刚才刘厅长已经谈到了。汤稚鸣跟黄毛的一段戏,很“绝”;婆媳的戏处理得也很“绝”。最后,白发人要服侍黑发人,牵动了观众的心,不晓得服侍到哪一天呢!观众散了戏还问,这个人活过来没活过来呀?还躺着,一直牵动着你,不像那个死就死掉了,活着就活着,她是不活不死,牵动着人心。是艺术的力量感染你,这几场戏都是很“绝”的。有几场戏,是话剧的手法,但也很难得。陈明这个编剧是个高手。高在哪里?他写的英雄人物没有人为的痕迹,这就是功力。没有功力的人写豪言壮语;有功力的人,他就从多方面反映。演员黄道静从台下上来,用在这个戏上很感人。英雄人物也要做到自我批评,有错必纠。这个戏的创作力量很强,舞台呈现太棒了!徐红珠演得很成功,潇洒大方、自如,演得很感人,唱得也很好,又一个好演员出来了。这是他们的战略意义。王书龙这一代夺了大奖以后,又把下面的一代往上推了。配角演得也很好,王雷是我们淮剧界的小生,唱得很好。程红是我第一次看她的戏,这个角色也很成功,演得很自如,导演导得蛮“绝”的。朱(桂香)大姐的功力,在舞台上能扣住观众的心。其余那些配角,我觉得徐建东、黄道静都不错。这一台戏,看得出盐淮的实力很强,一代一代的人出来,这个战略很好。舞美也很大方,灯光配合也很准确。我觉得作曲又是一个风格,蛮好的。王书龙是美小生,他的唱腔特色是推在前面,收在后面,很有柔性。朱(桂香)大姐的风格,唱腔奔放。徐红珠的唱腔,很老道,很成熟。盐淮在这次淮剧节上,刘厅长讲的,叫“意外收获”。因为写真人真事的戏都是想“一炮双响”的——既能赚钱养家糊口,又能冲刺精品!他们达到了这个目的。
吴小英(锡剧表演艺术家、一级演员): 我觉得这是一台好演员。他们唱也好,表演也好,都不错。刻画人物,个个到位,都很好。关于淮剧唱腔,刚才刘厅长也在讲如何来研究它,发扬它。收的时候呢,它是情到深处;放的时候应该有爆发点。但是从情到深处到爆发点的这个过程当中,略感有一点痕迹。为什么?昨天,我问旁边的韩导,是不是话筒出了问题?后来听说不是,这是一种风格。但是我的质感不舒服,是不是值得探讨一下收和放的关系?《秋天的思念》的唱腔,“情到深处”收得很不错,就是爆发点的演唱缺乏力度和厚度。
胡小元(一级编剧): 我是从扬州来的,戏中的主人公也是扬州人。她原来所在灯泡厂也出过一个先进人物——厂长高仁林,也是累死的,大年三十突发心脏病。汤稚鸣当年就在他那儿当生产车间的技术科长。昨天看了《秋天的思念》,确实很感人。刚才刘厅长总结得非常精辟,很深刻,过多的好话,我就不多说了,我想从剧本结构上提点小建议。“秋天的思念”,谁思念谁?现在总的感觉,是从集团老总为代表的全厂员工对这位副总的思念,我感觉到还不够,应当说是一种互相的思念。尽管汤总已经成了植物人,但是是不是她的思维就停止了呢?谁也说不清。她并不是一个单纯只能呼吸的尸体。像这样很有诗意的戏,总要有点卖点。你开头就让她病倒在法国的会场上了,一开场就是救护车呼鸣,然后就陷入了深度昏迷,然后再慢慢地倒叙。现在主人公躺在病床上,但是她想到了什么?思绪又回到了哪里?这个就比现在的开头稍微能一下子抓住人。目前太沉稳,尽管用了话外音,某年某月某日,汤总突然发病了,然后就是老总到她的办公室里,很慢很沉稳,把观众一点点往里带。我感觉到进戏太慢。如果一开场就引出主人公的思念来,最后还回到主人公的思念上——谁说我是个植物人?我的思维还在继续!我在思念着我的集团,我还有多少事没做,也许哪天我会醒过来,我还会做很多很多工作……现在给我的感觉,主人公把小偷带到派出所后就没戏了,剩下的完全听人摆布了。当然,眼下她的确任人摆布,但作为这样一部宣传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戏,还应该有更高的艺术追求。刚才我说过了,这是一部很有诗意的戏,我们能否把这个诗意继续往上推一推?当然,就煽情而言,这个戏已经煽得很到位。特别是最后老太太那一段唱,使我们的眼泪都出来的,但是我总感觉高潮不够。同时,女主角也没有一段唱过瘾的大段唱腔。在那个小车站,只能唱一段“十五的月亮”,而且唱到一半就哽咽住了。这个情境是对的。那么,除此之外,你找不到别的眼,安排一段很过瘾的唱腔。我想,还不如就安排在病床上,来一段浪漫主义的神游。表面上看,她是躺在那儿,除了呼吸,没有任何生命体征了……但是,她的精神还在活跃,她的思维还在细语,她的思念还是那么浓烈。 这样,这个戏可能会更好看一点。就这一点建议。
韩毅君(一级导演): 我觉得整个戏都非常好。刘厅长刚才也总结了,整个戏非常干净,很流畅,很出情。中秋思念那场戏,很感人。我感觉到就是“不煞渴”。结尾时,就是党旗拉起来,我也没感觉要站起来鼓掌。董事长拿起汤总的相片唱:她是群众心里一杆秤,她是群众心里的试金石。能否这时让汤总用话外音唱起来?而且头尾要呼应。这个戏让我感动的就是“婆媳情”赛过“母女情”,这是这个戏这个人物关系的特点。汤想离开扬州,她要征求丈夫意见,还要征求婆婆意见。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不重视婆婆的存在,婆媳关系根本就不好。你看,中秋之夜的思念,除夕之夜的思念,病房的思念,都写出情了,我觉得要头尾呼应,最后让她唱,唱她的未了情。作为女人,尤其是女强人,很容易淡漠了家的观念。在她闭上眼睛脑子瘫痪的时候,让她唱对家的爱,对家的歉疚,欠婆婆的,欠丈夫的,欠孩子的,这个咏叹调可能就“煞渴”了。否则最后,她不唱,只让婆婆唱了,就感觉不过瘾,戏剧的情势推不上去。另外,如果她和伯乐达群众的情感呼应起来,可能高潮就容易上去了。因为陈(明)局长把这个样式已经在前面摆出来了。董事长拿起汤总的照片时,如果让汤忽然唱起来,就会更有感染力。因为汤的思维没有停止,让浓烈的思念把戏推向高潮。整个戏非常好,有几场很出情,给人以美的享受。另外,汤总对50万的诱惑和那张聘书的态度,既要保留喜剧色彩,又要把她对伯乐达的情感表达出来,准确地揭示她的思想境界,表达出她对伯乐达集团的深厚情感。其它,舞台呈现很棒,大幕一启,音乐一响,就给人以大团风范。盐城市淮剧团久经摔打磨练,多次到北京、南京演出,就是不一样。演员的风度,内在的气质,整体的素质,许多其它戏曲剧团赶不上这种档次。唱得也好,很有特色。这支队伍非常了不起。另外,舞美很简洁,很干净。
陆伦章(一级编剧): “秋天的思念”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剧名。秋天应该收获了!但是我们再反过来,倒叙耕耘者春天的艰难和辛劳。总体上,觉得整体一台戏,像小孩一样眉清目秀,很亮丽。整个风格很鲜明,很匀称,比较完整。演出以前,拿到说明书时,我就想这个戏怎么写……因为我们《沈正彬》啊,苏州《李云龙》啊,《张骞》啊等等,都是比较难写的题材。作为一个科技人员来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引进一个科技人员,是从科技的层面来写,还是从一个管理者的先进管理理念来写?因为这个两方面,我觉得好难写。我平时也接触了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优化流程呀,科技创新啊,包括龙兴的产业化等等。从科学发展观来讲,那些时髦的东西是否要渗透到我们的戏剧作品里来?《秋天的思念》成功之处,就是把握了跟观众呼应共鸣,落笔在老百姓容易动情的地方。戏就是要以情动人,不是概念化的,不是仅仅说故事。《秋》剧抓住了一个社会转型期困扰人们的核心问题:生活价值是什么?人生价值观的体现,体现了编剧对这个戏的整体把握上的使命感,责任感;也是写了一种发现,写了一种中年知识分子的人生追求。我有一个想法,可能不成熟:假如我来写这个戏,我跟陈(明)局长讲了,我要写过年,把中秋节改成过年。过年的氛围,外部环境的渲染会更浓烈。从扬州到盐城,到德国,汤稚鸣天天在赶路,路在延伸,她始终在路上,万家灯火的时候,她仍然如此。这个戏里好多东西仍然可以用,那一年她在东北小车站上过年,新年的钟声一响,亮起万家灯火,爆竹响起,雪花飞舞……可以写整个的过年。辞旧迎新的特定时刻,人物精神上的,包括物质上的一些东西,都可以浓缩在这个时刻、这种氛围里表现,可能更强烈。 最后,我觉得还有一点:伯乐达的氖灯亮了,一直亮到外国,但是我们的汤稚鸣却暗淡了,她的生命之光暗了,这两个生命之光与她的精神之光,跟整个伯乐达的灯光,即精神方面的东西,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强烈的冲击力,这是这个戏的灵魂之灯。她本来就是一个制灯的,很好的寓意,有强烈哲理性的东西。企业亮了,站起来了,有了品牌,但是汤总却静去了。红旗升起来了,汤总却倒下了。最后一场戏写把汤总的爱人和小孩子请到伯乐达来,一起过年。可以假设让汤稚鸣站起来,让她的心灵与其他人对话。可以是一个跨越,允许一点想像,有一点浪漫色彩。这也是观众的一种心理,观众希望她能活过来。她人虽然倒下了,但是她的整个思想却亮起来了。她是伯乐达的灯,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盏灯,她的灯永远亮在那儿。我为什么建议写过年呢?春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汤在伯乐达工作了11年,其中10年没有回家过年,她把伯乐达当成了自己的家!这是一个不成熟的思考。
卞怀远(盐城市文化局副局长): 盐城市淮剧团是一个有实力有活力有成绩也有影响的剧团。一个县级团,几上北京,获文华奖,拍电视剧,还有梅花奖演员。这个剧团在队伍建设、剧目建设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昨天演出的《秋天的思念》,他们是有追求的,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个戏在表现英雄人物的同时,着重在艺术性和戏剧化上做了很大的探索,避开了常见的模式。出戏、出情、出人物,在戏剧情节当中来塑造人物,让观众感到可看、可听,英雄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让人们感到她既是一个英模,又是一个艺术的观赏对象。刘厅长已经作了很全面的总结,确实很棒。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追求,很见功力。特别有几场戏,除夕夜,丈夫拉二胡《良宵》,女的唱“十五的月亮”,母子通话,汤总感情爆发。汤总与小偷的一场戏,汤稚鸣从人格上、灵魂上感召了小偷,挽救了一个失足青年。这个戏好看,不是一顺腔。最后,婆婆跟媳妇同住一家医院,大家都瞒着婆婆,当真相大白,戏剧推向高潮。有一个不成熟的意见:汤稚鸣从扬州到盐城10年,是她对伯乐达氖灯制造业贡献最大的,也是人生最艰难的10年,经历了多少曲折,多少困难,包括资金的、技术的、市场的,这个应该表现一下。如果表现好了(当然难度很大),这个人物就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满了。最后,一盏生命之灯就要熄灭了,但是她还有许多未尽的事业,她希望伯乐达的灯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陈晶(江苏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副主任): 本来我今天没有发言的任务,但我确实想说,因为我太喜欢这个戏了。可能在座评委当中,我是第一个接触这个戏剧本的。上次淮剧节剧本研讨会之后,陈明同志毅然决然地调换了剧目,那时候压力很大。我拿到这个戏的剧本时,正好在盐城出差,当中抽了一个小时看了本子,我就跟他进行了一个小时的电话交流。当时我对这个本子就非常喜欢。后来,第二次来选拔剧目的时候,看了三分之二,但是印象很深。就是那个三分之二,我也跟陈明同志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说了一些我的感受。其实大家刚才说了很多,我也并不是有多少新的东西要补充,但是我有一种冲动,很想说。一开始,刘厅长对这个戏做了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我非常赞同。我觉得我们不是在看一个政治意义上的宣传品,而是在看一个有血有肉的非常鲜明的艺术人物形象。所以我看完以后心灵触动很大。除了大家前面做的概括和肯定之外,我觉得它最突出的成就是这个戏以情动人。她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朴素情感,而不是把她作为一个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宣传,挖掘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朴素的情感,有和丈夫的情感、儿子的情感和婆婆的情感,包括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姑娘以及和同事的情感。周围的同事为什么称她为“大姐”?“大姐”这个词在舞台上一讲,我就觉得非常亲切。咱们为什么称邓颖超为大姐?这个里面情感很深的,非常深。这些情感应当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情感丰富的人物,我们从这些不同的人物情感当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印象非常深。如果说还有什么期待的话,我真心希望最后这场戏再重新弄一弄。因为到了最后的时候,我就期盼着推上去,推上去,结果没上去……眼泪出来了,但是没有像我预计的那样哗哗地流。因为我跟这个团,跟编剧和导演,都非常熟。我没有等到期待的那个结果,为什么?因为这个戏没有推上去。除了刚才大家讲的——唱腔的问题,包括各方面因素……我觉得刚才那位老师提到话外唱,我是赞同的——因为这个时候,作为不能言语的汤稚鸣来讲,她内心还有很多丰富的热情,还有很多没有做完的事,还有许多事情牵挂着。她既然在车站那一场能唱出“我下辈子干嘛,干嘛”,这时候为什么不能唱?观众想知道她这个时候内心在想什么?她不能唱,但可以改用别的办法。我觉得这种婆母情感的对应,能形成一种震撼。她平时没有时间表达没有办法表达的东西,这时你都可以表达。那么,这个地方,我提议导演:这场戏一直是几个人围着她,包括丈夫、护士、孩子,这几个人一直是没有动作,这个场面感觉到没有设计好。其实如果就集中在婆母一个人身上,把光集中在这一个点上,在导演调度上可能更好。现在这个场面是僵滞的。我建议,用灯,用什么灯?你写的这个人是灯泡厂搞氖灯的,你想办法。顺便讲一讲,灯光设计还是蛮好的,昨天好几场光用得非常好,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想想办法。中间前面有一场送生日礼物的戏,当时那个小红光的灯,我以为里面有什么东西,然后是送她一个礼物,我想,这种光为什么不能用在后面呢?灯的点子用在这儿,会形成一个高潮,绝对会推动剧情发展。另外,讲到生日礼物,那一场我也不太满意,这个可能出乎观众意料的,给你带来你喜欢的这么一个生日礼物,但是,好像感情到那儿也没有推上去,我想这儿也能做一些渲染。
廖寿儒(一级导演): 昨天晚上,大幕一拉开,我就觉得这个团很朝气蓬勃,精神面貌就不一样。前面大家说了很多好的,我也不重复了。作为剧团的老朋友,谈点建议吧——经过加工还能再上新台阶的一些个人的看法:前面进戏太慢,三顾茅庐也不一定写得那么多那么复杂,皮厚了一点,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再深挖一下汤稚鸣的价值观。她想做点事,为社会创造价值,不是纯粹为了老区来的。第三点,再强化一下诗情画意的风格。前面再动些脑筋,后面还是比较好的。这个戏最绝的一笔,是黄毛,女孩子演的反串。现代戏这样演,是一大贡献。可能我有点偏爱。这个戏很难做到戏曲化,但要尽量戏曲化,应该做一些戏曲化的努力。
张铨(一级作曲): 不谈我和盐淮的感情,就谈这个戏的音乐设计。这部戏的音乐设计,客观地讲不算最好,但是还是比较好的。音乐不是光写一段好听的唱腔就行了,那是平面的。这个戏的音乐设计,基本上完成了剧作家所设定的任务,在传统积淀的基础上写出了一些好的唱段,对剧情规定的意境和人的特定心理状态还是比较协调的。这是我第一个感觉。第二,《秋天的思念》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盐淮的演唱风格绝对不同于淮阴的,也绝对不同于省淮的。我是长期听盐淮演员们演出,他们有自己特有的风格。盐淮人的特定风格是什么?它的音乐具有一种本土的、本色的音乐特色。盐淮演员的演唱,很细腻、很轻柔,不像某些剧团的演员,嗓子吊得很高,企图以高以亮来取胜。我认为,淮剧的演唱有其自己的特点,一定要保持其粗犷奔放的基本特色,不是要你那个嗓子吊得很高很粗。唱和说绝对是两样的,在舞台上,演员喊也好,说也好,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唯独进入状态的演唱,那才是艺术。这个戏的音乐创作,虽然还有一些设计处在不甚完善的状况当中,但它已基本上传达了人物的内心状态,表现了一定的心理深度,塑造了一批较好的舞台音乐形象。动人的唱段不很多,最能打动我心弦的,就是打电话那场。徐红珠也好,王雷也好,朱大姐也好,尔文也好,运用自由调的曲调,唱出各自的心态,有思念,有期盼,这种凄楚之美唱得很到位。最后(婆母)朱桂香为媳妇梳头发,边梳边唱,再加入后台的伴唱,戏的音乐渲染也还不错,演唱的效果感人。我是很欣赏盐淮演唱的,王书龙的演唱很亲切,很柔美,这是他的特点。徐红珠的演唱音域很宽,高中低,音频皆有,有一种控制的能力。朱桂香的演唱感情真切,她的声腔、动作、表情以及她的体态,都和音乐能够协调起来。这是我对这个戏音乐创作上的总体看法。但这个戏的音乐正如刚才刘厅长一开始讲的,还不太满意,这个戏里很动听的能够煽情的唱段比较少。第二是伴唱太多了,而且一些唱段不怎么好听,写得杂了一点。建议在剧本修改加工的时候,必须在声腔上出点新,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设计出能够打动人心的柔美的弦律。
汪人元(江苏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研究员): 我也说一点。尽管我觉得想说的很多,现在一时还说不清楚,但是我还是愿意说。昨天看了《秋天的思念》,是淮剧节或者说是近几年来写真人真事英模人物的最能打动我的一个戏。为什么?我还来不及深刻地思考,理不出我认为这出戏值得研究的诸多方面的课题,但我会继续思考下去,研究下去。这个戏让我引起强烈的冲动,不得不说点。我觉得至少有两点非常明晰。我暂且把这两点非常清淅的感受说出来。第一点感受,在所有写真人真事英模人物的舞台剧中,这是一个可信可亲也可爱的优秀共产党人形象。我看完戏才认真看说明书,说明书上也说到类似的话,我比它还多一个:很可爱!这个先进人物,是可信可亲又可爱的舞台艺术形象。有的先进人物,看材料的时候,事迹非常感人,但是搬上舞台的形象却不那么真实可信,即使真有其事,也不那么可信,这是很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的。有些先进人物的形象,在舞台上也很令人崇敬,但是不怎么可亲,你们想想是不是这样?曾经有一个美国的学者问我,你觉得样板样戏那么多剧目当中,京剧唱腔音乐你最喜欢哪一出戏?我说我最喜欢《龙江颂》。按理说,若论音乐创作的技巧发挥,那种纯熟的程度来讲,《杜鹃山》是最高的,最成熟。《龙江颂》的创作比她早,但是我却最喜欢。为什么?她在样板戏所有剧目当中那种剑拔弩张的艺术表现,更亲切,更人性化。所以,汤稚鸣这个人物,她的可敬,是她具有一种内在精神的说服力。说她可信,就是她具有真实的说服力。说她可亲,就是她有那样善良形象的感染力。说她可爱,就是这个人物有一种美的吸引力。怎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稍微琢磨一下,原来体现在舞台上:汤稚鸣不仅有不讲情面那种铁面无私的一面,也有她接纳小偷黄毛但是还要送她去派出所的毫不犹豫的固守原则的另一面;有面对王老板重金聘用,那种不假思索的拒绝,坚守自己为人的信条的一面,也有她面对保洁工田巧云那种真情的愧拜和除夕夜对丈夫泣不成声的道歉。她对身边的员工小徐恋爱进程很关注,说你送束花嘛,写点东西,很细小;对小周小徐说上车以后,我请你们吃烤鸡;包括对加班女工掏腰包加餐等等。她还有另外一方面的表现:她既坚持原则,但又决不端架子。比如,除夕夜她请那两个年轻人给她提意见,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开导、感化他们,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决不居高临下。她严于律己,可以说,她这种律己是自然而然地,在她生命当中觉得是理所当然的一种行为逻辑。她遭受了小黄毛的偷窃,但是,心里想到的却是别人对我的热心帮助……她的那种心地的善良、心地的纯静,到了水晶般的透明!你在这样的人面前,你跟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还能犯错误吗?这样的人,她怎么能不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征服力呢?这是我的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我看这个戏不走神。说老实话,最近挺累的:下午看一场戏,晚上看一场戏,上午讨论两场戏,晚上还要准备第二天的发言提纲,我都是在凌晨一点钟以后才入睡,蛮累的。在剧场里看戏,我常常要努力地睁开眼睛,我要不是努力睁开眼睛,我就担心自己稍不留神就睡着了,很可怕,我很怕这个。但这个戏不让我走神!我对这个问题也琢磨过,但是我还没有琢磨透。因为这出戏也不是充满悬念的戏剧,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不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戏剧,甚至不是一个具有贯穿尖锐戏剧冲突的戏。但是,它是一出能紧紧地抓住观众并且具有震撼人心、震撼心灵的好戏!当然,也许我们还可以挑剔。那么,什么原因?我至少感受到两点——让我不走神的两点:第一,它的紧凑。这紧凑也就是信息量大,信息量密集。这种信息量的密集,并不仅仅于情节内容的丰实,也不单单于它里面的思想含量和情感含量,还包含戏剧的形式和技巧、智慧、创造力。如果一味地把戏紧一点,情节发展快一点,那是非常狭义的认识。我只举一点:就是这个戏里面,经常运用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衬手法,这是一种技巧。比如说,除夕通电话,家人互问寒暖,忽然小孩子来一句:“汤总,新年好!”异峰突起,顿起波澜,你太意外了吧?你跟那个汤稚鸣一样感到意外!然后在这样的情势下转入二胡、歌声那种情感交流,当然就格外深情。再比如说,老陆对汤总要去王老板那儿,那种误解,那种复杂:既舍不得她走,但是又要为人家着想……他心头“啪”一下,在他复杂的内心渲泄之后,真相大白。有了前面那样的铺垫,一下子就反衬了汤稚鸣对这件事那种淡然处理、人格高谈,这是一种强烈的反衬。还有在小黄毛心虚地摸索偷窃,知道汤总根本看不见,从另一面,反衬了汤总那种纯静、高尚的信任和真情。这些反衬,大量地创造了智慧。它是由很多很多这样一些东西(不光是情节)来表现,既很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打动你,说服你,又叫你佩服,很紧凑。第二,就是共鸣。思想的共鸣,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它不断地在拨动你的心弦。比如愧拜女工田巧云,真是催人泪下;真情地救助小黄毛;泣不成声的电话和歌声;老陆三次登门,知根知底,诚心相邀;包括老陆记住了她的生日,给她送来了一份厚礼——把全家人请来;包括老陆春节前备好礼品,安排她回扬州过年;包括婆婆关切的倾诉,情感的交流等等等等。在这个戏里面,不停地拨动着人的情感,拨动人的心弦。所以,我觉得这个戏里面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研究。陈晶跟我说,我们什么时候把真人真事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交流一下,研究一下? 《秋天的思念》的创作实践,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我相信,陈明同志也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创作状态。我也感觉,在今后的加工当中,也许在结构的严谨方面,在风格的统一方面,在唱腔和表演等等方面,都还值得下功夫。唱腔要美、要动听。这个戏的唱腔音乐创作,我感觉是见功力的,也是比较好的,完成了表现戏剧的任务。但是,戏曲音乐的任务,除了要准确地表现戏剧的两个方面:塑造人物和表现情节之外,还要有说服力——要有自身的形式美感,也就是在表现内容之中,有一种独立观赏的美感和价值,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不能说,这段唱不好呀,这段还不拿人呀,把人眼泪都唱掉下来了还不好吗?但是,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检验一下:现在搞一台晚会,春节晚会,或其他什么晚会,请你们演唱一段淮剧唱腔,你挑哪一段?这里面有哪一段可以单独挑出来,让大家一听就说好听好听。再打个比方:中国书法是需要造型的,它写出来的字体除了造型之外,还特别讲究使用独特的书写工具,比如墨、宣纸、毛笔(软的),干、枯、浓、淡、粗、细、疏、密等等,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完成讲究的独特的笔墨情趣和形式美感……回过头来说戏曲唱腔,不管什么剧团有什么风格——你也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是,淮剧音乐所有美的东西都应该是共同的财富,都可能拿来为自己所用,然后演化到自己的风格当中去,组合出最好听的淮剧唱腔来! 昨天看了《秋天的思念》,今天我是不得不说,但是还没有说全自己最想说的话。在这里暂且说一些感受,则是为了表达我对你们和对你们这部新戏的敬意。 |